【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专辑一】
编者按:10月21日,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明办召开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推进会,传达学习、贯彻落实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总结交流我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的经验做法,部署启动列入第二批全国试点县(区)试点工作,推动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现将银川市金凤区,固原市原州区、隆德县,中卫市沙坡头区经验交流材料摘编如下,供各地学习借鉴。
整合资源 精准服务
打造“互联网+”新时代文明实践新模式
银川市金凤区委宣传部
金凤区以“互联网+”助推新时代文明实践,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金凤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网上平台”,通过全域发单、智能供单、全民点单、精准派单、评价收单,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线上+线下”高效结合,形成了党委牵头总抓、资源统筹整合、服务精准常态、村居同频共振的“金凤模式”。
一、网联各方,推动文明实践全域覆盖,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一是构建联动矩阵,充分发挥“两中心一平台”带动辐射作用。整合新媒体资源,融合理论宣讲视频系统,构建“金凤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网上平台”,融入理论、舆论、文化、文明“四梁”和理论宣讲阵地、道德讲堂、家风馆、善行义举四德榜等“八柱”,设置196个志愿服务项目,利用大数据分析,实现志愿服务项目智能化推送,有效扩大了文明实践覆盖面。二是整合联动资源,纵向构建“中心+所+站+点”的四级体系。在线下10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四级阵地的基础上,分两期建设共78个点位的理论宣讲视频系统,邀请名家讲、群众说,依托融媒体中心将文明实践活动“网络直播”,实现“上下联通、远程操作、工作同步、视频可见、存储有序”立体化格局。三是理顺联动机制,横向贯通“五大平台五大方式”资源渠道。依托“五大平台”建设,对各类志愿服务项目和志愿者资源进行整合,将辖区机关事业单位、各级文明单位、社会公益组织等阵地组织融合到“五大方式”的89个专场活动中,形成各模块线上线下相互协助、紧密融合的服务模式。
二、网聚人心,引导志愿服务全员参与,构建文明实践“连心桥”。一是“订单+菜单”,助推志愿服务精准化。金凤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网上平台集合“你有需要,我来帮忙”“我有能力,帮助他人”两个维度,利用大数据整理分析,打通志愿服务供需对接,实现网上“接单”线下“服务”。二是“固定+流动”,助推志愿服务广泛化。打造“区长担任总队长的志愿服务总队+各相关部门专业志愿服务队+公益组织志愿队”的“3+N”模式,建立科技科普、法律援助等专业志愿服务队19个,依托网上平台,形成了总队派单、部门领单、志愿者服务的工作机制。三是“培育+互动”,助推志愿服务品牌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采取“内部挖潜+外部引入”的路径,打造志愿服务扶持、培育、孵化机制,总结梳理“日行一善”“邻里一家亲”“移风易俗巡回宣讲”等特色志愿服务品牌和公益项目,鼓励社会参与,进一步擦亮志愿服务品牌。
三、网传实效,助力文明乡风全民共建,做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基层答卷”。一是“有声有色”,潜移默化润心田。构建城市社区和农村文明实践站结对机制,助力建设文明乡风。长城花园社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助力脱贫攻坚”活动,南苑社区联合宁夏歌舞团志愿者为金星村群众送去文化大餐,满城北街街道在建筑工地打造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二是“向上向善”,释放强大正能量。践行新时代文明实践“典型带动”方式,打造金凤区“美德之光”道德模范大讲堂,组建区市县三级道德模范大讲堂师资库,采取中心主讲、网上分享、线下辐射的“1+N”模式,让模范精神走进学校、社区、农村、企业,形成线上线下的有效联动。三是“常态长效”,凝聚合力助振兴。按月制定金凤区志愿服务活动清单,线下推行“志愿积分制”,推动实现志愿者的注册、分类、培训、积分、礼遇全覆盖。通过“交换空间”“志愿驿站”等载体获得物质奖励,达到社会礼遇和物质激励的双重目标,切实提升群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积分制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
固原市原州区委宣传部
原州区从提高群众参与文明实践的积极性破题,建立文明实践积分管理制度,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参与理论政策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党的创新理论、惠民政策,特别是脱贫攻坚、致富兴业、民生保障、生态环保等与农民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在农村得到及时有效地宣传贯彻。
一是科学设置积分项目,有的放矢提升“靶向力”。出台《原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原州区文明实践积分参考表》,围绕文明实践六项工作内容,以户为单位设置基础积分、民主评议积分、贡献积分3类积分和脱贫攻坚、公德美德、移风易俗、环境卫生等8个重点,并建立表彰奖励、先进事迹、立功表现等贡献性积分项目和道德失范、违规违纪等惩罚性积分项目,奖惩结合,引导村民向好向善。农村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凡人善举不断涌现,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稳步提升。
二是严格规范积分流程,公开透明提升“公信力”。将文明实践积分制管理与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将积分情况作为基层党组织“评星定级”、党员“评星定格”的重要依据,并组建由村两委班子、驻村工作队组成的积分评议小组,严格落实申报、审核、评议、公示等环节,确保公平公正。每月初积分评议小组按照《文明实践积分标准》,对群众上月参与文明实践表现情况进行评分,积分核定后予以公示,对排名前30%的村民核发当月积分卡。通过实行文明实践积分制,有效密切了干群关系,村党组织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增强。
三是强化积分结果运用,正向激励提升“吸引力”。将文明实践与村级事务管理、村集体收入分红等村民切身利益挂钩,采取“群众点单、中心配菜”的点播式、问需式服务,送政策、送技术、送帮扶上门,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和创业激情。在精神奖励方面,对积分排名靠前的,在“道德模范”“文明家庭”等先进典型评选中优先考虑,在发展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等涉农项目上优先安排,并作为年终乡镇表彰奖励依据;在物质奖励方面,群众可以凭积分卡到“文明实践公益超市”兑换等价物品。截至目前,全区22个村建立了积分制,涉及农户3560户,兑换积分9075分,累计积分15982分,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村级事务管理活动的积极性高涨。
统筹整合资源 紧贴群众需求
以文明实践建设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
隆德县委宣传部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隆德县坚持把试点工作作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重大举措,全力推动文明实践向基层延伸,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一、明确建设思路,压实主体责任。立足农村志愿服务缺失、文化活动单一、“三留守”人员关爱缺失实际,制定《隆德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确立“1355+X”工作思路(“1”即围绕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这一主题;“3”即以县乡村三级为单元,建立实践中心、实践所、实践站三级架构;“55”即整合文化馆、体育馆、农家书屋等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建立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服务“五大平台”,围绕“讲、帮、乐、树、行”五种形式,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明确任务分工,层层压实责任,扎实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的试点工作。
二、优化资源配置,夯实基层基础。整合党员活动室、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等现有资源,按照“八有”标准,建立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并设立文明实践点18个、实践广场15个。制定《关于推行乡村文明实践积分卡制度试点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建立爱心超市,通过积分奖励方式,调动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强化县级文明实践中心统筹协调功能,创新志愿服务“互联网+文明实践”模式,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双向对接云平台,由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将各级各类资源在实践中心平台上统一调配使用,打通县乡村三级资源约束,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矩阵,让群众愿意来、自觉学、留得住。
三、紧贴群众需求,建立志愿队伍。按照“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的目标要求,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建立“县(中心)+职能部门+乡镇(所)+行政村(站)”四级志愿服务体系,“县中心”组建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总队长的志愿服务总队,指导全县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职能部门”组建由分管县领导任队长的志愿服务分队,结合群众不同需求,开展理论宣讲、普法宣传、科普技术推广等志愿服务活动;“乡镇所”组建由乡镇党委书记任队长的乡镇志愿服务队,组织指导辖区内乡村志愿者开展分众化志愿服务;“行政村(社区)站”组建由党支部书记任队长,田秀才、土专家、致富带头人等为队员的志愿服务队,上门开展志愿服务,切实将志愿服务覆盖到每一个村庄、社区。
四、突出教育引导,抓实“五种形式”。突出群众主体地位,抓实“讲、帮、乐、树、行”五种形式。一是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开展宣传宣讲,用普通老百姓听得懂、接地气、有活力、有温度的“家常话”解读“新思想”,用“小故事”阐释“大道理”。二是制定关爱“三留守”人员志愿服务方案,组织志愿者通过上门访谈、公益帮扶等方式开展帮教活动,推动形成邻里相亲、守望相助的良好社会风尚。三是组织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文化“三下乡”“送戏下乡”等群众性文化活动1500多场次,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四是围绕表彰先进、示范引领,做到“四结合、树四德”,即:结合村规民约修订、村民素养提升,树仁德;结合“好媳妇好公婆”、文明家庭评选,树孝德;结合产业调整、脱贫富民涌现出的先进人物,树诚德;结合热心公益、爱心人物评选,树爱德。五是积极组织引导群众开展理论宣讲聚民心、田间地头普科技等各类文明实践活动。截至目前,共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90多次,受益群众达3万人次。
“1+N”模式让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
延伸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中卫市沙坡头区委宣传部
沙坡头区紧扣“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目标定位,围绕“12346”工作思路,统筹推进“一支队伍、两大平台、三级设置、四项机制、六大主题工程”建设,全力打造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品牌,确保试点工作开好头、起好步、落地落实。
一是强化“1+N”阵地建设,不断夯实文化阵地基础。整合文化活动场所,沙坡头区全民健身中心、雷锋纪念馆、基层党员活动室、文体中心、文体广场等三级阵地资源,形成文明实践“1中心+N阵地”服务集群。滨河镇文明实践所整合中卫市朗诵家协会、义工联合会等社会组织资源,利用新墩花园社区报告厅、党员活动室等载体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柔远镇打造文明实践广场、乡村大舞台、村史馆等12个文明实践功能场所。
二是加强“1+N”队伍建设,切实提升志愿服务质量。将机关干部、党团员、志愿者等统一整合,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下设理论宣讲、农业科普、文化惠民等8支专业性志愿服务队伍,并充分调动道德模范、优秀党员干部积极性,挖掘企业商户志愿潜力,连点成片、形成合力,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同时,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生态环保以及人民群众关心关切的医疗、卫生教育等内容紧密结合,组织开展政策宣传、结对帮扶、技术培训等活动。截至目前,全区共建立志愿服务队71支,招募志愿者1277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10余场次。
三是创新“1+N”问需渠道,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坚持“线上”“线下”一体规划、同步推进,建立线上“沙坡头区志愿服务平台”,通过菜单式、互动式服务,向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团队推送学习内容,开展学习交流,着力打造融思想引领、道德教化、人文关怀、文化传承、志愿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网络服务平台。同时,采取“1个综合性公众服务平台+线下多种渠道”的方式收集群众需求,通过设置心愿问需墙、入户走访等方式问需群众,推动实现按需“派单”、量力“接单”。创新“积分反哺”激励机制,探索建立“雷锋银行”“时间银行”“道德银行”,激励更多居民群众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四是打造“1+N”亮点品牌,形成集聚效应解决群众需求。按照“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要求,开展“理论政策进万家、扶危帮困暖万家、核心价值润万家、实用技能兴万家、文体生活乐万家、文明新风传万家”六大主题工程,实践中心与各实践站所志愿服务有机结合,将志愿服务活动延伸到群众身边。滨河镇打造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一条街、凉亭故事汇等特色服务品牌;文昌镇黄河花园社区吸纳老党员、退休干部等组建“金话筒”“管得宽”等6支志愿服务队;柔远镇渡口村建设12个文明实践点;迎水桥镇何滩村每天定时用“小喇叭”广播宣讲理论政策,用村民“听得懂、喜欢听”的乡土语言传习文明,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